方法三:用水压注浆法治理空隙隐患
40多年来,笔者多次参与处理雨后防空洞地面严重塌陷危及人身安全的事件,但每次下洞内查看,除发现渗漏进大量的泥水外,人防工程主体结构并无损坏。究其原因,是这些地道式人防工程大多是暗挖修建的。施工作业时,墙体和拱顶外与土壤之间有10~20cm的空隙难以填实,遇有大量的积水冲刷或下渗时,土壤变松软并逐层下塌,由此造成两种后果:
一是人防工程拱顶会受到巨大的冲压,产生渗漏水,严重的墙体会开裂变形;二是洞顶上方土壤产生洞穴,并向地面扩散形成塌陷。为解决空隙隐患,1990年以前,笔者所在的石家庄市长安区人防办曾用从地面向工程洞顶打眼灌浆施工法,解决过一些工程存在的空隙。但因地面建筑物的阻碍,好多工程没有从地面打眼灌浆的条件。后来,区人防办利用一家技术实力雄厚的单位在区内某人防工程地面上建房的机会,共同研究实行了用水压注浆施工法治理空隙。即先用电锤在地道式工程内墙体一定高度和拱顶中线两侧选定的位置上打孔作业,将墙体打穿。然后,插入灌导管,用泥浆泵将搅拌好的水泥浆压入墙外的空隙。因水泥浆流动性好,压力大,很容易填满墙体外的空隙。待其固化后,在洞外墙体上形成一层结实的水泥结构保护层。它既强化了人防工程结构,又使泥土无空隙下塌。用此法施工时,在洞内作业,不受地面影响,简便易行。
方法四:综合治理渗漏水
水往低处流。人防工程处于地下深处,发生渗漏水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治理的合适办法是从地面挖开后找到渗漏水的根源进行治理。但地面建筑复杂,管道密布,极不易探查到工程内的渗漏水源头。据笔者对所管辖的工程统计,有一多半工程的渗漏水事件是不方便从地面开挖治理的。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治理办法呢?其具体方法如下:
一:对渗漏的水质进行化验,鉴别出渗漏的是上水还是下水。然后会同有关部门、单位从地面挖开治理。
二:当地面不便治理或治理效果不好时,则在洞内施行水压注浆作业,再施以堵漏防水材质注射渗水点后,做大面积的五层抹面处理。一般较大面积的工程内渗漏水即可得到治理。
三:如按照上述方法治理后仍有渗漏水,或每隔一段时间工程内就出现不明原因的积水时,可在工程内做渗水井,即抽干洞内积水,每隔5m用洛阳铲在倒拱中间处向下掏挖一个直径20cm、深2m的渗水井。井口处覆盖上定做的铸铁井盖即成。当工程内再发生渗漏或积水时,因有较多渗水井的存在,10天左右即可将积水完全渗漏到洞下土层内,可免除每年数十次抽排积水的麻烦(地下水位高的工程不适宜此法)。
四:对个别长期顽固性的渗漏水问题,如果渗漏水不严重侵害工程的主体结构,水质沉淀后又可用,可用农膜在洞顶敷设一层,使较多的渗漏水顺膜流下,用砖、砂浆在渗漏水段工程的两头做60cm高的挡水墙,使地道式渗漏水工程成为一个长条形贮水池。再用砖在定点间隔处码成60cm高的支点,上用竹架板连接铺成人行通道。最后联系相关用水单位,定期抽排积水。当然更可售卖积水,使之变废为宝,补贴维修费用。